赵树理与文艺大众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0:37:00    


赵树理与乡亲们在一起。李众喜 绘

当今中国文坛越来越多元化,既有一批坚守纯文学品格,奉行用深刻思想内涵与富于艺术探索精神感染读者的传统作家,靠他们不断成熟的作品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行,同时逐渐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坛赢得一席地位;也有少数把写作作为换取利益手段享受的作家,完全是坐在书房中凭借想象,敲打出一部又一部表现个人孤独感,或者想象历史名人逸闻逸事的小说或剧本,赚取稿酬和版权费,至于大众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以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重大焦点问题,并不过问。

由此现状,我们不能不想到同样是作家身份而且曾经名气很大的赵树理。以我的理解,赵树理是一位以曲折的人生道路与辉煌的文学成就,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尤其是他走过的文艺大众化道路,影响了许多后辈作家。

选择通俗文艺道路

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还是上党乡村师范教师的赵树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战行列,成为晋东南牺盟会的一名特派员,深入到山西晋城阳城县山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很快组织起一支精干队伍,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后来,上级领导根据赵树理的特长,调他去做报纸副刊编辑。赵树理先后编过《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人民报》副刊“大家干”、《新华日报》华北版副刊“中国人”。他非常投入地编这些副刊,形式以快板、鼓词、民谣、小故事为主,把读者对象定位于广大普通群众,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走通俗化、大众化道路。这也是他此后多年坚持写作大众化作品的起因之一。

赵树理多才多艺,精通上党梆子,各种曲艺形式的节目他都能编、能导、能演。他以种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用地地道道的群众语言,去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把“山地”副刊办得生动活泼、通俗红火。每逢《黄河日报》(路东版)发到各县,贴到城门洞,往来行人抢着看“山地”,交通常常为之堵塞。他的文章浅显生动、干净利索,连“啊”“了”“吗”等虚词都不随便用,文风朴实幽默,措辞严谨。

有关领导找赵树理,让他以黎城“离卦道”暴乱事件为素材,写一部反对迷信的戏,教育群众觉悟过来。他到事件发生地详细作了调查,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确定写作提纲。由于“离卦道”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一处楼房院里,赵树理就把剧情放在一所名为“万象楼”的背景展开,剧名干脆就用《万象楼》。

《万象楼》共两幕三场,以反对封建迷信活动为宗旨,揭露了日伪勾结,利用群众中的迷信思想破坏抗日的罪行。剧本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在剧情上,讲究气势起伏,有松有紧,人物对话简洁,布景简单,非常适合在民间演出。交给剧团排练时,赵树理亲自指导演员和乐队。正式公演时,效果良好,成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保留剧目。

赵树理选择通俗化、大众化文艺道路,既有他个人生存环境和从小接受教育的因素,更有社会大背景的作用。他的选择没有错,正是这条道路成就了他一生的荣誉,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山西甚至国内很多作家的创作。

《小二黑结婚》奠定文坛地位

尽管《万象楼》很成功,反响强烈,但赵树理的通俗化、大众化观点还不被一些文化人完全认同。赵树理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仍然坚持走这条路。1943年5月,他完成了著名的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确立赵树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地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解放区文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小二黑结婚》绘图。 李众喜 绘

《小二黑结婚》的素材是赵树理1943年初到辽县(今山西左权)下乡时获得的。当时他住在抗日县政府所在村里。一天,房东家来了个亲戚,愁眉苦脸,满腹心事。善于跟群众接近的赵树理与这位老乡拉呱起来,才知道老乡是到县上来告状的。

原来,这位老乡的侄儿岳冬至是村里的民兵小队长,与本村的一位漂亮姑娘智英祥自由恋爱,但他们的家长却都不同意。岳冬至的父亲给他收了一个9岁的童养媳;智英祥的母亲得了贵重礼物后将女儿许给一个富商。同时,几名村干部也看上智英祥,都想娶她。智英祥不听从母亲的决定,也拒绝了村干部的追求,一心与岳冬至好。于是,村干部怀恨在心,设计圈套将岳冬至打死。

赵树理带领老乡来到抗日县政府相关部门,很快立了案。最终案件告破,坏人得到惩处。

赵树理从岳冬至被害这个事件中,看出了农村封建思想的严重性与基层村干部的低素质问题,感觉应当用大众化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考虑,如果只表现案件本身,就是个男女找对象的故事,最多是个坏人逞凶、好人受害的老套路,不会有多少深刻意义;如果抓住封建迷信与婚姻自主这对矛盾设置情节,并且有个大团圆结局,作品就能够切合普通农民群众的生活现实,蕴含比较广阔的社会意义。

不久,一篇名为《小二黑结婚》的作品完稿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通过斗争,取得胜利,既宣传了破除迷信、婚姻自主的思想,也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愿望。

《小二黑结婚》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带给赵树理许多荣誉,但他并没有满足,又思考写作新的作品。赵树理接下去又创作出《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催粮差》《福贵》等小说。他凭着自己的实绩,在中国文坛打出了一片天地,声誉与日俱增。

1947年7月下旬到8月初,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赵树理应邀在会上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体会时说:“我并不是什么大作家,不过是为农民说了几句真话,是要摆个地摊儿,夺取农村封建文化阵地。”

坚持维护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随工作单位进了北京。古都北京文化氛围浓厚,各路人才聚集,让赵树理这个太行山里来的农民作家,既感到新奇,又有些不适应。

不过,赵树理对组织大众文艺创作产生了兴趣。他多方奔走,在中宣部和中国文联以及北京市委负责人的支持下,成立起“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吸收了一大批知名人士,如京剧名家梅兰芳、马连良、荀慧生和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等人;他担任会长,主持开展了许多公益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赵树理创办了通俗化杂志《说说唱唱》,专门发表大众化作品,发现和培养出陈登科等一批青年作者,他们后来都成为文艺创作的骨干。


铁笔圣手赵树理。 李众喜 绘

到了1951年,赵树理调到中宣部文艺处,集中精力读书写作,不久,便离京回山西晋东南农村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进入写作状态。后来,赵树理的工作关系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专业作家。

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5年的时间里,赵树理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如鱼得水般愉快。他选择这种方式,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1965年迁回太原后,赵树理的工作关系转到山西省文联,继续当专业作家。他知道要想获得写作素材,还得到基层去。因此,他找省委有关领导表达了心情,被批准挂职到晋城县当副书记。赵树理花了很大力气振兴泽州秧歌,还对晋城的文学创作尽力给予帮助。

作为一位具有独特思想认识和艺术追求的作家,赵树理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别人无法代替的地位,更铸造了山西文学的一次辉煌,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山药蛋”文学流派。他的作品产生过极为广泛的轰动效应,曾经影响过众多年轻的文学工作者,影响过一代文风。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树理作品的价值,将会更加显现。


并州新闻 杨占平

(作者为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

相关文章:

赵树理与文艺大众化04-23

河北曹妃甸:春日水稻育秧忙04-21

春色(529) | 上游主题摄影征稿作品展——刘方华作品04-21

薄自洋艺术馆在嘉祥麒麟觅境开馆04-20

刚刚公布!董宇辉获“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04-19

檀健次时隔四年重回北影节,从嘉宾进阶为评委04-18

千年窑火点亮文艺新光,“文艺两新” 骨干齐聚醴陵淬火成钢04-17

广东民间文艺家榜单出炉,佛山三位非遗传承人实力抢镜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