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十载春华秋实,鉴往知来;十年星河璀璨,与光同行。自破茧初啼至引领风潮,“金长江”评选始终以专业为炬、以公正为尺,丈量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奔腾浪潮。值此华章再启之际,证券时报·券商中国倾情推出“寻访金长江之十年十人”,特邀十位穿越牛熊周期的行业翘楚,以躬身力行的灼见为经纬,以栉风沐雨的征程为注脚,共同镌刻一部激荡人心的奋进诗篇。此间星霜,既见群峰竞秀,亦显大江奔流。
本期是“寻访金长江之十年十人”第一期。券商中国记者走进老牌百亿私募中欧瑞博投资。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有30年投资生涯,几乎经历过A股市场所有的牛熊转换,最终带领中欧瑞博成长为百亿级私募管理人。
一路走来,吴伟志一直记着创业时的一句话“不做短期舒服长期错误的事”,这帮他度过了多次危机。同时,他始终对市场抱有敬畏之心,对自己的投资框架和理念只敢打75分,甚至认为一家私募离倒闭的时间可能连6个月都不到。
作为资本市场的老兵,吴伟志深谙牛市涨潮、熊市退潮的规律,归纳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投资理论。在他看来,权益市场并非完全同频共振,目前这一轮行情是科技牛和港股牛,并且港股牛市还未结束,处于夏天还没入秋。
精彩观点:
1.聚焦单一赛道或几个行业做投资的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局限性逐渐被市场认知。那些持续跑出来的私募公司,都具备“大模型”投资能力,不局限于一两个行业。
中欧瑞博的墙上有一句话叫作“不做短期舒服长期错误的事”。
2.如果躺在过去的能力圈故步自封,一定会出大问题。如果我们自身出现问题,大概率是学习速度和知识更新没跟上时代发展。
3.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离倒闭只有6个月的时间。作为一家私募机构,我们离倒闭的时间可能连6个月都不到。
4.投资者教育再多,真遇到市场大跌时,仍然容易恐慌。择时无法杜绝,就像生活中有晴天也有雨天。我们要冷静判断下跌是短期、中期还是熊市开始。
5.我们认为投资中一定要择时。我没见过不择时的投资人,包括巴菲特也通过持有现金等操作在进行择时。
6.中国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优势明显,我们认为这一轮是科技牛和港股牛。这一轮港股牛市还未结束,处于夏天还没入秋。A股倾向于区间震荡,非熊非牛。
7.政策拐点先于股市、股市拐点先于经济,目前处于政策发力、股市回暖、经济从下行到企稳的阶段。
8.我们将投资分为科技、消费、医药、高股息和周期五大板块。目前科技板块配置最高,科技之中,最看好AI+互联网。
9.在牛市环境下,我们降低了高股息权重,增加科技股、创新药等成长型公司的权重,更愿意配置贝塔加的成长股。
10.识别伟大企业,这并不难,但伟大企业还需要好的价格。
11.我们一直认为做投资不犯错误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允许犯错并及时纠错。
12.投资和工作就像打麻将,有时手风顺赢得多就很快乐,手风不顺就会懊悔,但总体我很享受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大模型”投资能力具有长跑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吴总好,感谢接受“寻访金长江”十周年专栏专访。今年是金长江评选第十年,中欧瑞博作为中国老牌私募基金,经历了A股的大起大落,肯定有很多故事给大家分享。首先请吴总简单介绍一下中欧瑞博。
吴伟志:中欧瑞博诞生于金融海啸背景下,我们在2007年年底获得营业执照。刚成立便遇到全球金融危机,过去的18年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我们非常庆幸能伴随这样的大时代,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一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给投资人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也逐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私募基金。
券商中国记者:过去十年是私募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您觉得行业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伟志:过去十年,私募行业从一个万马奔腾、群雄混战,逐渐走向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时代。一些有着长期主义、治理结构好、投资理念成熟、团队文化优秀的公司,逐渐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早期私募行业几乎没有准入门槛,从最初谁都能注册公司,到现在逐渐抬高门槛,私募进渠道难度和门槛都在上升,行业头部化趋势明显。
还有一个特征是,聚焦单一赛道或几个行业做投资的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局限性逐渐被市场认知。那些持续跑出来的私募公司,都具备“大模型”投资能力,即不局限于一两个行业,覆盖度广,不仅仅赚一两个行业的钱,相比之下更具有长跑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尤其是过去三年,市场风格不断地变化,对私募的考验较大。
吴伟志:是的。比如从2019年到2021年,如果不投核心资产,不投新能源赛道,完全赚不到钱;从2021年到2024年,这三年如果不配置高股息资产,还是拿着消费核心资产和新能源则会很惨。从2024年到现在,市场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所以我们强调做投资要具备更广的视角,投研团队要具备大模型能力,不断适应市场投资环境的变化。
港股进入牛市周期
券商中国记者:您怎么看待当下的市场?中欧瑞博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季模型,目前属于什么季节?市场的水温大概是多少?
吴伟志:中国权益类资产,包括A股、港股、美股中概股等,并非完全同频共振,同时全球权益市场也不同频共振,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已脱钩多年。
总体来说,港股包括恒生科技在内的市场进入牛市上行周期;A股(万德全A角度)倾向于区间震荡,非熊非牛。
券商中国记者:为什么这么判断?
吴伟志:判断依据主要是出清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边际变化两个维度。港股在2021—2024年熊市中调整得特别充分彻底,就像钟摆摆到了极端,而A股情况相对复杂。
券商中国记者:您对于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怎么看?当前政策开始从提振消费发力,这是否预示着消费行业能走出一波行情?消费里面最看好哪一块?
吴伟志:我们刚开完月度会议,从周期组和消费组展示的情况看,当下整体经济景气度还未起来。但政策拐点先于股市、股市拐点先于经济,目前处于政策发力、股市回暖、经济从下行到企稳的阶段。
我们对2025年中国权益资产比较乐观,原因就在于政策明显转向。不过从研究员跟踪的固定资产投资、涉农数据、中游产品价格等方面来看,经济还处于底部震荡,尚未真正起来。
券商中国记者:那从您的分析来看,政策对于经济复苏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吴伟志:政策作用很关键,力度大小影响经济恢复信心。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下行和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应对,力度够就能更好地稳定经济,所以我们要关注政策力度。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有一个观点称制造业之前从美国转移日本、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内地,现在大家疑惑制造业是不是不会再转移,而会留在中国,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吴伟志:如果是在自由贸易环境下,这种观点可能成立。世界会通过如关税等手段形成新平衡。中国制造业和AI等方面领先,适当放缓节奏、增加消费、带动海外产业,能让世界发展更好。
科技牛,看好“AI+互联网”
券商中国记者:您觉得未来中国市场大的机会和空间在哪里?您怎么看待这一轮科技浪潮的演进?
吴伟志:这一轮科技浪潮里,中国在AI方面因DeepSeek突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得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中国优势明显,比如光伏、锂电池在中国大规模产业化后都极具竞争力。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轮是科技牛和港股牛。
AI作为“大脑”,未来会涌现很多智能产品和终端,中国企业凭借成本和产业链配套优势,在全球领先。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功能型机器人未来几年会在中国有很大市场空间,如无人驾驶、扫地机器人等。虽然高端芯片因设备限制中国企业有困难,但在创新领域中国竞争力强,DeepSeek突破带来很多投资机会。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以来,市场情绪明显回暖,南向资金和外资大幅流入港股,怎么看待这一轮中国资产的重估?目前重估结束了吗?结束的信号是什么?
吴伟志:我倾向认为这一轮港股牛市还未结束,目前世界变化快,但只要没有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急剧恶化等巨大变化,从估值水平和投资者参与程度来看,港股处于夏天还没入秋,处于牛市中期。
券商中国记者:您目前最看好哪些行业,以及最新仓位分配情况?
吴伟志:我们将投资分为科技、消费、医药、高股息和周期五大板块。目前科技板块配置最高,科技之中,我们最看重互联网类“AI+”公司。我们觉得这一轮AI加入各个产业,不同的企业拥抱AI能力不同,但只要拥抱得好,就可能扩大市场蛋糕,且相对确定性高、估值还不贵,所以配置权重最高。
此外,AI+互联网中,“AI+眼镜”我们也比较看好,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受欢迎,它和AI手机是互补关系;其次是AI+无人驾驶。
减持高股息、加仓成长股
券商中国记者:在资产配置方面,你最近一次大调整是什么时候?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这对瑞博的产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吴伟志:我们瑞博资产今年以来创出了历史新高。从去年9月份之后,我们对资产配置做了一些调整,降低了高股息资产的权重,提高了成长型股票的配比。
券商中国记者:能具体谈谈是怎么操作的,对产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吴伟志:去年四季度,我们做出了相对较大的调整。在过去的三年熊市中,高股息资产没有经历熊市的调整,很多股票在熊市中大幅下跌,而高股息类资产却相对抗跌,并且还有一定的绝对收益,其特征是“贝塔-”。
但成长型股票,也就是具有“贝塔+”特征的公司,在熊市中跌得更彻底,出清更充分。去年9月份之后,我们看到政策转向可能引发市场贝塔的转向,于是在去年10月份明确提出熊市结束,新一轮牛市开始,相应地降低了高股息权重,增加科技股、创新药等成长型公司的权重。
当然,高股息资产中仍有优秀且便宜的公司,从目前10年期国债利率在2%以内来看,这些高股息资产仍有五六成的吸引力,但在牛市环境下,我们更愿意配置贝塔加的成长股。
不做短期舒服长期错误的事
券商中国记者:2015年的股市大幅波动,你们当时是怎么应对的?
吴伟志:2015年是典型的牛市中后期冲高泡沫化后、泡沫破灭的牛熊转折年。当时我们对市场过热、赚钱效应太快、投资者情绪过热等现象很警惕,从二季度开始降低敞口和仓位,卖出涨幅过大的成长股小市值公司,调整结构往低估值大盘股倾斜。
券商中国记者:当时内心压力应该挺大?
吴伟志:对,短期有压力,当时我们业绩不如那些积极进攻的同行,但我们中欧瑞博的墙上有一句话叫作“不做短期舒服长期错误的事”,我们觉得这样一种市场过热、情绪过热的现象不会长期持续。所以我们坚持自己的调整思路,虽然短期痛苦但最终躲过系统性风险,全年还是获得不错收益。
券商中国记者:过去十年,一批百亿私募最终都沉寂,你们是怎么走到现在的,你们有什么特点?
吴伟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每家公司有自己基因和特征,我们专注自身研究和投资,不太了解同行失利原因。但如果我们自身出现问题,大概率是学习速度和知识更新没跟上时代发展。
我们做投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变现,随着科技进步,新产业不断带来投资机会。如果躺在过去的能力圈故步自封,一定会出大问题。因为私募行业一年业绩不好,投资者会给你打上问号,如果两年的业绩不好,投资者就会离开你。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离倒闭只有6个月的时间。作为一家私募机构,我们离倒闭的时间可能连6个月都不到。
我们一直通过扩大研究团队范围、加深团队深度来及时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圈。凭借这种学习能力,我们能在市场变化中不掉队。
券商中国记者: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最恐慌的时刻,你们在做什么?
吴伟志:印象之中当时美股暴跌,A股也调整得很深。美股暴跌最严重的那几天里,我们通过线上交流和我们的投资者分享市场观点。我们的投资组合偏积极、仓位偏高,因从2019年一季度就判断进入上行周期,组合中重仓配置了新能源车、光伏产业链等。当时我们低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性,但基于对国家政策对冲的信心,我们保持乐观态度,结果歪打正着。
帮助投资者赚钱是关键
券商中国记者:过去10年量化私募的崛起,你们怎么看待?您觉得量化对主观股票募资、投资方面有什么冲击?
吴伟志:瑞博有自己量化团队且重视量化。海外头部私募多为量化或量化主观结合,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像一家桥水一样把主观和量化结合得比较好机构。
我们的量化团队从2018年开始建立,7年多的时间,我们感知量化有优势也有短板。长期看量化和主观都有生存空间。量化更多赚交易的钱,像文艺复兴靠高频交易;主观基本面投资能赚企业成长的钱。所以瑞博打算在量化和主观两方面都加强。
券商中国记者:您觉得股票私募在服务实体经济上面有什么作用?在服务投资者上面,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如何才能真正维护客户利益?具体怎么做?
吴伟志: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形成资本市场健康生态的必要的一环。它们给市场提供流动性,助力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发展。比如,小米通过“先旧后新”的方式募资425亿港元,从资本市场融资后变为企业的资金可以进行资本开支,进一步地拉动实体的需求。
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有买股票、买基金、买ETF等方式,各有优劣。监管在保护投资者利益上很重要,要严格执法,也要做好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认知市场风险和规律。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说,努力提升投研能力,帮助投资者赚钱是关键。
券商中国记者:北京、上海汇聚了诸多头部百亿私募,深圳的数量相对少一些,您觉得深圳在哪些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
吴伟志:近年新增的百亿私募很多从公转私,可能与原来所在城市有关。深圳是非常适合创业的城市,深圳有很多草根投资人有丰富实战经验,虽发展速度可能没那么快,但长期看好,会有优秀的大规模私募涌现。
没见过不择时的投资人
券商中国记者: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择时,包括投资私募也是,但往往都是牛市进入,熊市割肉,过去十年亦是如此,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应该如何解决?
吴伟志:买基金和买股票择时都很常见。巴菲特的名言“大家恐惧我贪婪,大家贪婪我恐惧”很难做到。投资者教育再多,真遇到市场大跌时,投资者仍然容易恐慌。择时无法杜绝,就像生活中有晴天也有雨天。我们要冷静判断下跌是短期、中期还是熊市开始。
券商中国记者:您觉得在投资中应该择时吗?
吴伟志:我们认为投资中一定要择时。没见过不择时的投资人,包括巴菲特也通过持有现金等操作在进行择时。比如,相对于美国的股票,目前他更愿意持有现金,持有美国国债。不存在不择时,除非是ETF。
美股存在两大问题
券商中国记者:怎么看待美股?这一轮美国经济若衰退,对中国和A股有什么影响?
吴伟志:坦率说,我们对美股不是专家,只是观察者。美股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过2008年以来长达17年的上行周期,到2024年底估值较贵;二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面临反腐、削减政府开支、裁员及提高关税等因素,在资产价格高企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此外,关税和逆全球化导致美国通胀难以下降,美联储面临难题,在滞胀环境下操作空间有限,这会对美国经济和股市形成较大压力。
券商中国记者:这是否也和巴菲特手握重金有一定关系?
吴伟志:有一定关系。巴菲特老人家肯定认为未来会有机会以满意的价格买到好的股票,所以并不急着出手。
识别伟大企业有五步,更需要好价格
券商中国记者:您大概是什么时候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和价值体系?能不能举一个代表性的投资案例,经历过后一下就懂了,或者叫作您自己的啊哈时刻?
吴伟志:投资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公司创立时提出“与伟大企业成长共同成长,尊重趋势策略适配”的投资框架和理念,但当时觉得完美满分(100分),如今回头看只有55分,经过多年完善和团队补充,现在我也只敢打75分。
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思考,都让我们对投资的理解不断加深。就像建房子,刚开始只有框架,后续不断完善,才能住人。投资体系也是如此,最初觉得懂了,实际只是建立了一个初步框架,随着经历增多才发现自己无知,所以不断打磨完善。
券商中国记者:您当时说与伟大企业共成长,到现在还这么认为吗?怎么识别伟大企业?
吴伟志:我们依然坚持这个观点。识别伟大企业,首先要找到好的公司,这并不难。比如2019-2021年有很多核心资产表现很好,大家认为找头部公司投资就行,但之后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和投资人却很痛苦,因为伟大企业还需要好的价格。
我们识别伟大企业有五个维度:
商业模式:要有好的商业模式,比如有定价权。像很多toB的建筑公司,因处于乙方地位,很难有伟大的企业诞生。
行业空间:要够大,否则可能只是周期股,像煤炭行业就具有周期性。
企业竞争力:优秀企业需在行业中具备竞争优势,其管理层要有大格局和梦想。这可以从企业家对企业发展有无更高追求,是否专注、上市后是否继续学习等方面判断。
企业家格局: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有大格局的企业家往往不纯粹追求金钱和财富,而是专注于事业和梦想,例如王传福。
成长确定性:企业要有清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确定性。
券商中国记者:在投资中,您更喜欢To C的公司?
吴伟志:是的,To C的公司确实是我们更喜欢的,它们最大的好处是有定价权,因为面对成百上千甚至几亿几十亿的客户,客户只有接不接受价格的选择,没有议价能力。
投资最重要的是及时纠错
券商中国记者:在投资中您觉得犯过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吴伟志:这几年在周期成长股上吃过亏。2023年买了一家估值便宜的公司,研究员看好推给我们,结果后来股价大幅下跌。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周期成长股容易在景气高点买入亏大钱,所以之后碰到周期成长股,一定会先论证其周期位置和发展持续性。
我们一直认为做投资不犯错误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允许犯错并及时纠错。
券商中国记者:您在投资中的持仓集中度如何?前十大持仓大概在什么水平?
吴伟志:我们持仓集中度不算太高,不同阶段不一样。今年以来,因为市场环境好,我们对看好的公司更敢于持仓,所以前十大重仓占整个仓位的比重要高一些。环境不好时,我们会考虑止损的可操作性,持仓会相对分散。
券商中国记者:您怎么看待价值投资和成长股投资?
吴伟志:我们公司内部将投资方法分为价值和成长两类。在我看来,价值投资在中国没问题,身边不少朋友用该方法取得了不错回报,一些核心资产泡沫破灭大跌其实是价值回归。过去高股息股票的上涨也是回归,从长期看价值投资没毛病,关键是如何运用。而且我认为各种投资方法只要有高手练好“内功”,都能成功,不存在哪种方法绝对好或不好。
券商中国记者:过去十年您在投资上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您觉得投资是否给您持续带来快乐?
吴伟志:我觉得投资和工作就像打麻将,有时手风顺赢得多就很快乐,手风不顺就会懊悔,但总体我很享受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我做投资不为钱,而是出于对知识的好奇,通过投资能接触和了解很多行业,满足我的好奇心。
而且投资中只要敢于纠错不怕犯错,就能在大机会来临时抓住,也能避免不可参与的风险,所以我很享受投资过程,也希望能一直持续做下去,我觉得这才是投资真正的意义所在。
责编:杨喻程
排版:刘珺宇
校对:王蔚
相关文章:
受大风天气影响,途经湖南多趟旅客列车停运04-12
焦点访谈 |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布局?各地开始“划重点”04-12
六小龄童,突传消息!04-12
骨质疏松?皮肤变老?专家来支招|第四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②04-11
上海雅仕收盘下跌5.45%,滚动市盈率50.38倍,总市值25.08亿元04-11
中国化学启动新一轮增持04-11
四川彝族小伙,在日本夺冠!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