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2
1.货币创造过程
首先要明确,国家不存在实体的印钞机,也不能想印多少印多少。货币创造过程为:1.央行创造的钱是虚拟的,每创造一笔钱就要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记上一笔负债,这笔负债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也可以是债券;2.央行将创造的钱对商业银行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然后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3.贷款在投资消费等过程中又会变成存款,商业银行又可以利用发放贷款,这样无限循环下去。但是为了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发放的每笔贷款需要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每次循环都会有所损耗,钱最终回到央行手上,这就存在一个最大上限,即货币乘数。简单总结来说,货币总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并且货币一经创造就不会减少或消失,随着企业投资生产、居民消费、财政收支,存款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转移。
报告中说明,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 M0、M1、M2 三个层次。M0,即我们常说的“现金”,最活跃,流动性也最高; M1,是 M0 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 M1 加上流动性更弱 一些的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


从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出,历史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04.8万亿元,超过美国,但是增长率波动下降,1-3月同比增长8.3%。央行对此解释“规模庞大的存贷款,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认为“当前货币存量已经不少了”,对于增长率放缓解释为,“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
2.为什么央行认为投放效果递减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GDP增速=货币增速-通胀增速。实际,一季度我国GDP增速5.3%,货币增速8.3%,CPI增长0.1%,这其中就存在着矛盾了。

CPI
原因在于该公式建立在完全有效市场假说,如果说货币供给是没问题的,那就是货币增长没有带来拉动GDP预期的效果,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就是降低市场利率,达到刺激、提升市场需求的目的,目前就是这个转化的环节出了问题,报告中也提到了“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
一方面是消费降级,表现为五一期间机票、民宿价格下降,一方面是投资需求不佳,市场上没有较为安全稳妥的投资标的,造成一定的资金空转,甚至机构以前配置较少,现在更为偏好长久期的国债以增厚收益,造成长端债券利率边际上涨。也说下央行购买国债是增加基础货币的一种国际惯用方式,如上文说的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货币也可以是债券,用债券替代一定的信贷供给可以抑制长端利率上涨,一举两得。央行表示,“下阶段,保持社会融 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3.总结
可以说,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很给力了,效果不及预期的原因在于市场一定程度不完全有效,现阶段经济发展问题不在货币政策,而是消费意愿不强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内循环资金流角度:贷款大头在企业,企业成本费用支出转化为居民存款,但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居民消费欲望不足,再加上地产消费限制,资金无法回流至企业,导致存款大头在居民冗余,转化为银行保险金融机构负债增加,但企业盈利较低,投资压力不断增加。即消费不畅导致的投资不畅,国内衣食住行的需求未能有效释放。
长期来看除了货币适度供给,还要形成高质量的竞争力,扩大消费需求,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需求,畅通资金链健康周转。
提供竞争力的产品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内要强化资金周转,印证了提高消费价格的必要性,今天你消费了多少?请打在评论区讨论。

相关文章:
港股IPO首季融资额同比增近3倍04-03
泰国网红豪宅震后现状:高层断裂天桥被包裹,住户不敢搬回来居住04-03
红色预警!信阳两地最新发布...04-03
中国救援队伍在缅已成功救出9名幸存者04-03
上海专家“中医光明行”走进新疆库尔勒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