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金凝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
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
以上是作者在《巨流河》序中的一段文字。
去年九月,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读到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这部齐先生在晚年写就的回忆录,以其知识分子的深邃与女性的柔情,将个人际遇与家国命运交织成一幅壮阔而哀婉的历史画卷,从东北流亡到陪都求学,从文学启蒙到战火淬炼,字里行间既镌刻着时代的刀光剑影,又流淌着人性的温暖微光。
读罢在我心中激荡起不能平息的波澜。
而最令人心弦震颤的,莫过于齐邦媛与张大飞那段战火中的未了情缘。张大飞这位因父亲抗日牺牲而流离失所的东北少年,被齐家收留后投笔从戎,最终成为飞虎队的空中英豪。
他们用浅蓝色航空信纸传递心声:他在信中坦言“离死亡更近”,称她的来信是“回到人间”的慰藉;她则将他视为“云端英雄”,将少女情愫藏于字里行间。
1943年重庆的那场雨中重逢,当身着军雨衣的张大飞突然出现,将齐邦媛裹进怀中时,“隔着军装和皮带,听见他心跳如鼓声”的描写,成为乱世中最美好的画面。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在信阳上空为掩护战友壮烈殉国,年仅26岁。他在绝笔信中写道:“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
当抗战胜利的欢呼响彻重庆街头时,齐邦媛却在家中恸哭:“在昏天黑地的哭嚎中,我度过了胜利夜。”这段感情如此凄美,如此动人,如此短暂,成为她生命中最纯净的光。
1999年,77岁的齐邦媛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的纪念碑上,终于触摸到那个刻着“张大飞 上尉 辽宁营口人 1918-1945”的碑文。
她在书中写道:“一个立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男子,以血肉之身殉国,二十六岁的生命就浓缩到碑上这一行字里了。”
“他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纯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这段文字如重锤般击中我的心灵,我是如此感动,如此悲恸。我的眼睛停留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几个字上,心想:上海到南京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何不去看看纪念英雄的地方?何不去看看刻有“张大飞”名字的石碑?何不去看看齐先生也去过的地方?
于是在2025年4月,我踏上了前往南京的追思之旅。
高铁到南京站后,我径直去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紫金山北麓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在苍松翠柏的环抱中肃穆而立。一走进纪念馆,一座“正义之神”雕塑映入眼帘,三头六臂的正义之神骑在飞天虎上,张弓搭箭,直指苍穹。

走上台阶,发现一亭,亭中复刻着孙中山“航空救国”的碑文力透石碑。

继续往上走,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碑,碑上刻着由张爱萍将军书写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字样。
这个纪念碑的背后就是烈士公墓英烈碑区域,一排排黑色大理石碑上,4296个英烈的名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按照齐先生书中描写,在编号为M的碑里找到了镌刻着“张大飞”名字的石碑。
碑身简单地刻着:
“张大飞 上尉 辽宁营口人一九一八年生 一九四五年殉职”。

我站在碑前,凝视着这几个字,心想这是离八十多年前年轻的英雄最近的地方,也是1999年齐先生站立过的地方,那时齐先生已是七十多岁,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呢?
战争让国家满目疮痍、山河破碎,让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让爱情爱而不能、面目全非。
碑林无言,松涛阵阵。每一块石碑下都长眠着一位中断在青春年华的英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被战火淬炼的人生。他们本可以成为诗人、学者、父亲,却选择将生命化作守护家国的长城。

在纪念馆的回廊远眺,紫金山的轮廓让我顿悟:巨流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民族精神的隐喻。张大飞们的牺牲,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的涟漪穿越八十载光阴,至今仍在叩击着后来者的心扉。
离馆时暮色四合,南京城的万家灯火璀璨亮起,新街口的车水马龙,夫子庙的欢声笑语,让我心情也跟着明朗起来。
这盛世景象,不正是当年那些年轻飞行员用生命守护的愿景吗?恍惚间,耳畔似有战机轰鸣掠过,眼前浮现出张大飞最后望向蓝天的眼神,那目光中该有多少对生命的眷恋,对爱情的克制,对家国的赤诚。
归途的高铁上,我想《巨流河》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精神长河。从齐先生故乡的巨流河发端,随着先生南迁的足迹,我从书中目睹了炮火中的流亡、生死间的诀别。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个体命运,既渺小如尘,又坚韧如松。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巨流河。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晚潮|因为一本书,去了一个城·寻访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记04-22
西门子中国工厂首个光储一体化项目南京投运,预计年均降低电费25万元04-21
21岁CBA“得分王”将前往美国参加NBA选秀?最新回应04-09
南京高官任上落马,曾早晚“潜水”刷微博04-07
45年的坚守!漳州这位七旬老人,做到了04-05
4月5日丨暖城早新闻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