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生命本身,思考哲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8:04:00    

《生命感受——何以成人?》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和诠释学家费迪南·费尔曼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书中,作者从世界的不同层面出发,探讨了“人之存在”这一永恒难题。

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解决问题的方案,把普罗米修斯从枷锁中解放出来,但关于人之存在的终极问题却不应被技术驱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成人?每个人的生命皆有独特性,费尔曼希望通过生命感受,将人召唤至其世界上的本己位置,找回在技术时代被践踏的人类尊严。

《生命感受——何以成人?》,[德]费迪南·费尔曼 著,陈 巍 王宏健 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文选读: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世界中的生命感受

虚拟空间

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中诞生了新的生命感受。对于空间意识的改变而言,现代交通扮演着核心角色。人们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遥远的距离,而且对速度也有了新的体验。原先的行车体验是在火车上伴随着有节奏的车轮敲击感,如今是在特快列车上如同在飞机上一样的滑翔感。来源于汽车的情感效应是无物可企及的。和汽车绑定在一起的驾驶感受改变了世界,也加速了生命感受。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普及了“全球化”概念。在《大趋势》(1982)这本书中,他用汽车工业的案例描述了全球化的工作原理。在他提出这一概念之前,全球化现象长期被讨论着。1930年,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论著《时代的精神处境》中把地球的一体化描述成一个“均质化的过程”,“人们带着恐惧察觉到它”。雅斯贝尔斯提出了某种特征,以将其时代的全球化与其他的变革区分开来。世界不仅是一张经济关系的交织网,也是相互猛烈撞击在一起的诸种文化。因此,先前的“空间扩张的恍惚感”转变为“对狭窄世界的感受”,从这种感受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恐惧”。在此,一种介于“洞穴感受”和“世界感受”——表现出来弗洛贝尼乌斯的文化形态学曾用这两个概念来描述非洲的空间——之间的新的生命感受。

全球化产生了关于感受的感受,它们无法识别距离。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地球村》(1989)这本名著中描述了这个世界是如何通过电子互联网缩小成一个村庄的。麦克卢汉借助电视媒介阐明了他的构想,亦即一个把世界连接成有机体的村庄。他由此相信,这一构想有助于重建被取代的感受。这个观点受时代的限制,且已基本过时。如今,“地球村”概念大多作为万维网的隐喻被使用。我们不改变自己的位置,也可在互联网上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交流。感受中的地球村模拟了故乡,然而在现实中,它不位于任何一个地方。无空间性制造了无感受的感受,这是一种矛盾的冷热混合物。它将全球化的生命感受转化成一种仿佛感,后者在面对互联网使用者本己的身体实在性时便会烟消云散。

数字化的时间意识

生命感受的时间维度也经历着一种相似的戏剧性翻转。我们在朱迪·瓦克曼的著作《时间紧迫:在数字资本主义中的生活加速》(2014)中可以看到,数字化怎样改变了时间感受。如今的人们抱怨,他们被精确测量的时间所压迫,但在现实中又不愿意放弃它。数字化时间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因为它以内化的方式作为柔性法则起作用,而我们自己也一道参与了这个法则。人们感觉像是在滑梯上滑行。这是一种不受约束的约束感受,此约束是我们所抵制的,但我们也需要它,从而在风险社会中存活下去。

参与到这种生命感受模式之中的还有电子媒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将被体验的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做法。在此出现的是批量原则,它将一切感受加以刻板化。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为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在赫尔曼·吕贝的著作《时间关系》中找到。吕贝在词目“未来确定性的萎缩”下分析了对可预见的未来的信念是如何缩减的,并且这样描述“现身情态的效果”:“不确定性来临了。它会造成压抑不安,即使我们的期望根本上具有令人快乐的本性。”换句话说,在飞速发展之前的时代,当前被认为是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传统和革新之间的桥梁;而现如今则相反,当前毋宁说被体验为不稳定者,是一种仿佛忽隐忽现的生命感受,它同时包含解放与威胁。

互联网上的感受也是根据这一模型而形成的。感受之网就是我们自身。通过在互联网上的这些感受,它获得了迄今为止从未出现过的动力,但后者不能与进步相混淆。感受会更替,但是人们可以从中随意获取感受的感受之池是不会变化的。数字化产生了拟真感受,后者始终是可获得的,从而打破了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差异。网络不会把任何东西遗忘掉,以至于对失去的时间的搜索也失去了它的忧郁的吸引力。但是,数字化的永恒把人类记忆的结构完全瓦解掉了吗?认知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在他的著作《回忆》(1932)中,把记忆理解为一系列先行知识——他也称之为“图式”。这些图式个体化地塑造感知,借此也塑造着回忆。由此,美国歌手和主持人迪恩·马丁写了《美丽的回忆》这首歌,它属于20世纪50年代小市民的生命感受:

你给了我多么甜蜜的回忆,

那些过往让人无法抗拒。

它在今天听起来是俗气的,但是俗气的作品也属于生活,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不愿承认这一点的。为了能够在当下不失去方向并且能塑造未来,人类必须追溯过往的经历。回忆不是奢侈品,而是人性的情感资源。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只有回忆才是真实的,他们承载着这些回忆,将回忆与梦混合在一起,编织着回忆。有时候,人们会回忆起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甚至回忆起尚处于未来的事情。

生命感受之“轻”

人们在数字媒介中可以支配所有数据,但这一点取代不了回忆。因此,它有理由被保守的文化批判认为是某种遗失。业已确定的是,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命感受那里,这样一种危险不可忽视,即错误的感受潜入进来。但是谁又能够确定,哪些感受是真实的,哪些又是错误的呢?约瑟夫·勒杜的《情绪化的大脑》(2001)的德语书名“感受之网”描述了,情感在大脑中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不同的大脑区域以何种形式参与进去。对情绪的脑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是极度可延展的,并且是通过它所展现出的交感形式而聚拢在一起的。在生命感受中,诸种感受联合成意识的统一体,后者绝非情感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产生于情感之间的有效关系。因此,我们有可能不再将感受和思想理解为彼此不可调和地对立的,而是将它们理解为互相协调的——这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真正的感受,并且更加有效地投入生活。

年轻的一代已经学会了利用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经验。网络是强有力的记忆殿堂,每个人从中都可以为他人或自己添加一份新的回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不可分辨性属于后现代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感受中,过去与未来融合为无时间性的当前。在现实中不可被扬弃的空间和时间,在无限可能的电子世界中变为摩耶的面纱,非存在则藏于其后。以此方式,数字化创造了一种广阔的拟真感受,它独立于现实的空间和时间。广袤世界的数字化感受是积极的,但它并非自动与乐观主义绑定在一起。更确切地说,它涉及穆齐尔所命名的“可能感”。因此,未来的世代或许能够更好地生活下去,而不是面对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负担和存在之沉重。

相关文章:

贝森特与马斯克掀起权利争夺风波 美国国税局负责人将被免职04-19

最近,到西宁哪里玩,快来看~04-18

随着阿森纳5-1皇马+国米4-3拜仁,欧冠4强对阵出炉,开球时间确定04-18

比亚迪SEALION 7获Euro NCAP安全测试五星安全认证,2025世界汽车大奖获奖公布|海外日报04-17

专家引领聚合力 同心共筑成长路——宜章县第八完全小学举办家校共育主题讲座04-16

回到生命本身,思考哲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04-16

安徽高速丰乐服务区推出安徽地方特色小吃04-16

孩子咳咳咳?苏州专家:这个病吃头孢没用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