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影评 | 《不说话的爱》:失语者的声音政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8:32:00    

潮新闻客户端 何明燕

在当代电影的喧嚣图景中,《不说话的爱》以近乎挑衅的沉默姿态,讲述了一个震耳欲聋的、关于失语者家庭的故事——父母皆为聋哑人,唯独女儿拥有健全的听力与语言能力,这个特殊家庭在嘈杂世界中的生存状态构成了影片的叙事核心。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于残障群体生活困境的社会写实片,但深入其纹理,我们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声音政治的宣言,是对当代社会听觉暴力的控诉。

电影最震撼的设定,莫过于对“声音”这一概念的彻底重构。在大多数的当代电影中,声音是叙事的核心载体,台词推动剧情,音乐渲染情绪。但在《不说话的爱》中,导演刻意削弱了环境音,甚至在某些场景中完全静音,迫使观众进入聋哑人的感知世界。观众不再依赖听觉去理解角色,而是必须通过他们的表情、手势、眼神去捕捉情感。这种手法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一种伦理上的挑战——它要求观众放下“健全人”的优越感,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

导演大胆地要求观众学习“阅读”而非“聆听”电影。这种美学选择具有深刻的意涵:它质疑了声音在电影叙事中的地位。当主流电影工业不断追求更逼真、更具包围感的音响效果时,《不说话的爱》却向我们证明,最动人的情感交流可以不需要声音的参与。影片中,父母之间的手语交流被赋予了诗意的美感。他们的手指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表情生动而丰富。这些场景没有台词,却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具感染力。当社会习惯于用语言定义一切时,这部电影似乎也在提醒我们,语言并非沟通的唯一方式;沉默不是匮乏,而是一种主动选择。

影片通过女儿这一“双语者”的视角,展现了两个平行世界——以声音为主导的外部社会,和以手势、表情为沟通纽带的家庭世界。作为家庭与外部世界的“翻译官”,她承受着不符合年龄的双重压力。在学校里她是“正常”的孩子,回到家中却成了“少数者”——一个能听见、能说话的人,却生活在沉默的世界里。她不得不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沟通模式中切换,而这种切换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两种认知体系的碰撞。电影通过她与同学关于“残疾人”一词的争论,尖锐地提出了何为“正常”的伦理问题。当女儿愤怒地纠正同学“我父母不是残疾人,他们只是不说话”时,影片完成了一次对社会的偏见控诉: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不同”等同于“缺陷”。但电影通过女儿的眼睛告诉观众,她的父母并不需要被怜悯,他们的世界同样丰富,甚至更加细腻、更加温暖。

《不说话的爱》中最具冲突性的场景,莫过于是家庭与学校教师的那场“对话”。教师基于“为孩子好”的立场,坚持认为女儿应该更多使用口语,减少使用手语,以免“被拖累”。这种看似善意的建议,实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即“健全人”的交流方式才是正确的、高级的,而手语只是不得已的替代品,是一种健全人中心主义姿态下以关怀的面貌实施的符号暴力。父母的愤怒回应不是通过言语,而是一系列坚决的手势和表情——他们拒绝让女儿切断与家庭文化的纽带,同时也是这种隐形歧视的反抗。这一场景暴露出现代社会中隐藏的霸权,即常常要求少数群体放弃自己的交流方式,单向度地融入多数群体的规范。

影片的结尾处,女儿在学校表演中用手语“演唱”了一首歌曲,台下的父母在沉默中泪流满面。这一场景构成整部电影最动人的瞬间,也是其主题思想的完美结晶:爱的表达可以超越声音的局限,情感的深度与语言的形态无关。当其他学生从最初的困惑到最后的感动鼓掌时,观众似乎看到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的可能性——真正的沟通,不在于你是否能听见我的声音,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融入我的世界。

《不说话的爱》最终成为了一部关于差异政治学的寓言。它拒绝将聋哑呈现为需要同情或治愈的医学问题,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身份来展现。在声音泛滥、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这部电影也在提醒我们:沉默不是空白,而是另一种丰满;差异不是障碍,而是人类经验的必要维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瞄影评 | 《不说话的爱》:失语者的声音政治04-29

全红婵家人声音被AI合成冒用带货,此前曾有多位明星成AI合成受害者04-28

“班味”袋鼠任人抚摸?评论区网友喊停,曾有人被打!04-28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揭晓04-27

听障女孩惊艳亮相电影路演 现场疯狂比心04-27

链长来了丨100000000000!“干净黔茶”有一个小目标04-26

西安一家长称女儿遭同学霸凌割伤脸,衣服满是血迹,当地回应04-26

曲艺之乡的“四维密码”:四川岳池如何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