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机共生人机共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9:17:00    

■许勇

面对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有网民不禁发出“AI一天,人间一年”的感慨。如何实现人机共生、人机共赢,是一个关系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

价值对齐与协同合作——

人类通过人机对话等,不断调整、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让其价值观接近于人类价值观,如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体现对最不受益人的关怀、不触碰法律底线等。在价值对齐过程中,人机协作、善用人工智能有望成为一个基础生存技能。要通过系统性的人机协同培训,让更多人理解机器、提升应变能力、保持主体性,最终实现人工智能为我所用、为人造福。

与之相伴,要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输出水平。人机协作的前提是人工智能能够完整准确地输出任务,从而达到人类预期。目前,一些大模型因为训练不足、数据库缺损、技术缺陷等原因,经常输出答非所问的结果,影响了使用效率和人机关系。

还应看到,尽管人工智能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展现出令人憧憬的应用前景,但跳跃式、情绪化、艺术化的创造能力仍不及人类。尤其是,人类独特的生活体验给予了我们对“此情此景”的独特理解。这可能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人类更要创造性地工作、生活,不断更新自我,丰富人类文明。

主体性与自我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包含自我意识、自由意志与自主行动三大内涵。在与人工智能的频繁互动中,人的主体性确实面临巨大挑战,如沉迷于智能软件的各类推送、脱离智能程序无法自主决策等。同时,不仅出现“人工智能机器像人”的情况,人的思维也有向机器的逻辑发展的迹象。

在主体性逻辑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人的自我意识。自主行动特指在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支配下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如做一顿精美的餐食、画一幅有内涵的画作、开展一次有趣的对话等。这些都是基于自我内心需要开展的,而不是无感情的智能合成作品。在雕刻领域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工科实验中有更大胆的逻辑思维、在人文艺术领域有情感的创造风格,这些独特技能将大大提升人的主体性。

产业迭代与工作机会——

数智化时代的行业变迁正从线性变化进化为裂式变化,很多行业将实现效率变革、内容升级。面对这一现象,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提前做好规划。

比如,在中西部精密布局劳动密集型行业。有一定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好平台,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选择。

又如,加强服务业培训力度。在无人工厂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其中,与人相关的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养老服务、高端民宿服务、特色餐饮服务等。

约束机制与发展保障——

在约束机制方面,融合敏捷治理、韧性治理、智能治理、双向治理、标准化治理等模式的优点,不断提升约束的效能。从经济角度出发,提升人工智能背后主体违规操作的成本;从法治角度出发,加快人工智能专门法律制定建设,实现刚性约束。

在激励保障方面,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实施激励措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人力、电力。高昂的费用使很多初创企业望而却步,有关方面可制定相关支持措施,以开放联盟的形式助力大模型发展。

二是做深市场开拓。要积极争取国际合作与推广,使各国人民都能平等、可及、便捷地使用相关AI产品。在国内,尤其要利用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好应用布局和场景建设,加强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无人工厂等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做足人才保障。支持学科建设,实现交叉融合和底层创新,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相关AI人才有平台、有经费、有项目、有信心。

四是做好正面舆论宣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速社会认同,催生投资热点,可对丰富AI产业生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行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 解放日报

相关文章:

北京市推出32条措施支持医药产业,与去年政策相比有哪些升级?04-07

“智”量十足!湖南首个智能建造4.0公建项目收尾04-07

实现人机共生人机共赢04-07

由具身智能看健康消费(人民时评)04-07

绿色动力环保(01330.HK)与固高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04-07

关税“风暴”席卷全球,周末券商热议“内需崛起”04-06

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华为智能汽车业务重大变阵释放什么信号?|热财经04-04

Midjourney发布AI图片生成模型V7,可“吟唱”生图04-04